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习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进一步强调应“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人才培养包括本科与研究生两个时期,从完整培养周期来看,这两阶段既相互连贯又各有侧重。将劳动教育贯通高等教育各阶段,需要系统规划、宏观把控,同时也要分层分化、精准施策。
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是一体化培养的前提。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依据本科或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特性设定具体的分目标。本科阶段侧重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并养成劳动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劳动观。研究生阶段的劳动教育着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劳动实践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国际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展前沿交叉视野,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都应体现时代性、实践性与创新性,既应保留传统劳动形式,如手工技艺、农业生产等,让学生在传统劳作中体悟艰辛,培养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形式,让学生触摸科技前沿,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跨阶段课程衔接机制,明确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层次性与互补性,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两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递进的劳动教育体系。
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在考核机制上,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平时表现,全面追踪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成长轨迹。结合不同学段的综合考核与素养监测,对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明博体育app引入自评与互评机制,通过撰写学习日志、心得分享、互评团队合作贡献等方式,促进自我认知与成长。在评价体系上,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标准,保证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并重,既关注劳动成果的量化指标,也重视情感态度等软性能力的考察。设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对基础的劳动技能,侧重于技能操作的熟练度与准确性;对创新劳动项目,侧重创意、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全课程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劳动元素。一方面,高校需开展常规化劳动教育培训,强化各专业教师适应并运用劳动教育的主体自觉,提升其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劳动教育研修平台,将劳动教育能力纳入教师发展体系,自主培养与吸收引进劳动教育专门教师双管齐下,通过专业指导、集体教研、优课共建等形式,高效整合“专+精”资源,构建在专业课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强化思政课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上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课上,劳动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从吃苦耐劳的民族基因中增强劳动意识,培育劳动素养;以革命文化为精神滋养,融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革命故事中阐释奋斗精神,善用红色资源培育劳动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在支撑,从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成就中领悟劳动价值,深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重视课外实践提升劳动技能的作用。课外实践要求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在尝试与创新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场所。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实习实训、专业服务、校园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借助本地优势实现资源开放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验基地,接轨市场需求,为学生实践活动提质增效。此外,注重构建完善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的支持体系。明博体育app通过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实践活动,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注重创新实践活动模式,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
通过劳动教育多维度锤炼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应注重提高其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劳动。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体认劳动的本真价值,是实现劳动教育深度内化的关键,有助于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自律意识及自立自强精神。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劳动教育。将内务整理、卫生清洁等劳动任务纳入日常行为规范,并设立严明的公共生活标准,通过定期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感,使之在劳动中学会自我管理。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举办各类主题讲座,如劳动模范分享会、劳动故事宣讲竞赛等,让学生在聆听与互动中内化劳动精神,将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自觉。通过多元活动设计,如技能竞赛和成果展示,融合传统劳动技能与现代科技创新,既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新思维,又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使劳动教育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创意工坊”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提升劳动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渠道,使之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官微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普及宣传,使劳动精神与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围绕学年培养目标,设置劳动周或劳动月,并结合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使劳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杨荣、颜梦淇,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湖北大学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