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破解网络生态新问题、新风险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全面覆盖网上重点领域环节。其中,针对直播带货领域,中央网信办部署了“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对直播带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管。
可以看到,乘着直播带货的风口,“知识付费”“网络课程”“在线教学培训”等内容成为直播间的常客。然而,这些所谓的“直播卖课”也并不全然可靠,明博体育平台其中不乏在线教育平台不兑现宣传承诺、诱导消费者贷款等情况,也因此成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治理对象之一。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在商家和平台直播带货的过程中维护消费者权益,让“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回归教育本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据悉,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开展10项整治任务,包括“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清朗打击违法信息外链”专项行动、“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清朗规范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专项行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和“清朗同城版块信息内容问题整治”专项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了直播上。随着直播间购物成为司空见惯的日常,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量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以直播电商为主的新兴电商投诉举报增幅明显高于传统电商平台。
针对这种情况,根据网信中国发布的信息,今年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七方面突出问题:通过摆拍场景等方式,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通过渲染商品“功效”等方式,在直播带货中进行虚假宣传;虚构直播“相亲”嘉宾身份,炒作婚恋话题;主播刻意展示发布“软色情”内容;通过深夜付费直播躲避监管,隐蔽传播低俗色情信息;直播低俗搭讪,实施恶俗PK行为,无底线挑战公众审美;在直播时传播虚假科普信息,混淆视听。
可以看到,今年“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更多关注在虚假宣传和不文明带货上,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直播带货领域的“顽疾”。
事实上,虚假宣传一直是直播电商领域的监管重点。《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数据显示,涉及虚假宣传问题的舆情数据最多占比达到了38.97%,排名首位。同时,对比2022年舆情数据发现,有关虚假宣传问题的维权舆情有所提升,由2022年的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占比由2022年的37.82%提升到38.97%。
在“知识付费”“网络课程”“在线教学培训”领域内,虚假宣传则体现为宣传内容模糊、夸大产品效果、货不对板、诱导办理分期贷款等情况。
例如,关于“0元学”的直播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营造虚假内容、夸大产品效果的体现。据媒体报道,近期,上海警方捣毁一个以“无门槛学习剪辑、进军短视频平台赚钱”为幌子骗取钱财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20人,查冻涉案资金1000余万元。据了解,该团伙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老年剪辑课、无门槛、0元学”的虚假广告,以“0元学习剪辑课程”“短视频带货赚取高额利润”等为噱头,吸引中老年人关注,并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卖课,通过展示虚假收益截图、请人现场讲述虚假成功案例等方式,营造出虚假的高收益前景,吸引消费者购买所谓培训课程。
此外,宣传内容模糊不清和货不对板的情况在直播带货中也较为常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称在某直播间购买了高途课堂的课程。“课程视频的老师换了又换,跟直播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人,助教老师也是换了又换,视频每年更新,更新后之前的课程也全部没了,第五年到期后,客服说课程全部没有,不听就等着打水漂。”该消费者投诉时表示,“之前直播的时候并没有讲清楚五年到期后就看不了之前的课程。”
同时,也有消费者称在直播间购买了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级会计冲刺班课程,彼时直播间宣称“有百分之九十七的通过率”“零基础两个星期可以过初级”,然而该消费者购买后发现“群里的人考完试基本都说考不过,考试内容和教的知识点完全不一样”。
和虚假宣传伴生的,往往是售后服务难题。无论是在黑猫投诉平台,还是全国12315平台,涉及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的投诉往往都伴随着要求退赔费用的需求,然而这个需求大多无法得到及时满足。
例如,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在某平台直播间购买了学而思的机器人世界大赛课程,直播间宣称“保证是白名单赛事,并且包通过,否则承诺退款”。“但是实际比下来不是白名单赛事,也一直没有公布奖项,没有证书。”该消费者投诉时称。对此,该消费者要求按照宣传承诺进行退费,“学而思迟迟不给解决。”该消费者表示。
虚假宣传问题显然已经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业内普遍认为,一些机构在直播电商平台以低价课程引流、虚构师资、夸大宣传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禁止经营者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规定,同时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项权利。
那么,这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首先,国家层面的监管依然必不可少。专家指出,针对直播带货这样的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另一方面必须要守住法律底线。于是,可以看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管理规定相继实施,“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也在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确保直播带货在规范中发展。
此外,压实平台和商家、机构的主体责任是重中之重。“直播平台作为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网络直播管理,严格进行入驻资质审查,落实网络实名制信息备案要求,有效公示直播间、销售者主体信息,完善直播行业准入资质审查、直播间实时监控和纠纷处理机制。”有专家认为。
对此,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明确消费争议解决机制。发生消费争议的,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记录等必要信息。”
与此同时,有学者认为,商家和主播应该对自身团队加以约束,承担好商品选择和质量审核的责任。
对此,《条例》也明确指出:“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发布的直播内容构成商业广告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代言人的义务。”
“带货企业如果明知主播在散布虚假消息,却不加以纠正和阻止,需要承担相关责任。”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消费者被侵害合法权益,可以向消协投诉或者向市监部门举报。如果相关经营者在引流过程中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采取不当手段收集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消费者还可以向网信部门举报。”本刊深度报道组